“‘服務’兩個字很好念,但做起來卻不容易,尤其是用心去做的時候?!泵分菔兄行∑髽I局局長涂禮俊如此評價中小企業局的工作。涂禮俊此前擔任梅州市經濟貿易局副局長,與許多企業打過交道,深諳企業經營之不易?!坝眯淖鍪拢嬲嬲胤蘸闷髽I”,是他向下面的人經常灌輸的思想。
“這個局長我可以當得很瀟灑,很多事我不去做可以很省事,關鍵是你用心去干了,雖然很累,但卻很充實?!蓖慷Y俊說。作為山區市中人口多、離珠三角遠、通高速公路遲的經濟欠發達地區,梅州民營經濟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,但在政府的扶持及企業自身的努力下,民營經濟已然成為梅州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撐、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及勞動就業的主要渠道。
民營經濟成內生增長主體力量
贏周刊:梅州市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如何?
涂禮?。航陙砻分葜行∑髽I和民營經濟呈現出平穩、健康、較快的發展態勢,主要經濟指標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,據統計,2011年1-3月份,民營經濟增加值實現68.98億元,對比去年同期增長13.3%,占全市生產總值137.06億元的50.3%。全市私營企業累計8595家,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梅州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主力軍。
贏周刊:相比其他城市,我們市的中小企業及民營經濟有什么特點?
涂禮俊:這幾年梅州的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確實得到了快速和跨越式發展,但與珠三角地區相比,梅州無論在發展勢頭、速度還是在發展后勁方面,仍存在著一定差距。
但梅州的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還是有自己的一些特色:1、民營企業上市走在全省的前列。目前全市共有上市公司7家,上市公司總量在廣東省地級以上市中排名第六,在省山區市中排名第一。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業達到38家,正在實施股改的企業有12家。
2、園區建設與發展民營經濟有機結合。園區建設是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。近年來,我市緊緊抓住省實施“雙轉移”的戰略機遇,連續兩次以高分獲得省5億元產業轉移競爭性扶持資金,園區建設力度不斷加大,形成了以廣州(梅州)產業轉移園、梅州經濟開發區、蕉華工業園區為龍頭,以電子信息、光電(LED)、汽車零部件、電氣及自動化、食品醫藥和輕工紡織等5類產業為園區主導產業的民營工業發展新格局。同時,我市還積極推動與省中小企業局共建“中小企業創業園”,進一步拓展了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層次。
3、地方特色產業集聚效應基本形成。經過多年的發展,我市以7家縣域工業園區為載體,大力發展縣域特色工業,促進縣域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。至目前,已逐步形成了興寧市的紡織、輕工,梅江區的電子信息、現代服務業,梅縣的覆銅板、農產品(000061)加工、生態旅游,平遠縣的鑄造、稀土,大埔縣的陶瓷,豐順縣的電聲,蕉嶺縣的建材和五華縣的酒類、五金制造等地方特色產業集聚發展格局。
打造服務平臺解企業經營難題
贏周刊:梅州在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的新政策及舉措有哪些?目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?
涂禮?。横槍χ行∑髽I和民營經濟的發展特點,梅州先后制定出臺了《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若干問題的決定》、《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意見》等一系列扶持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。面對金融危機沖擊,我市出臺了《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實施辦法》,市財政專門安排1.635億元用于鼓勵企業技術改造、技術創新、開拓市場以及服務平臺建設等,幫助企業渡過難關,做強做大。今年6月底擬出臺梅州市《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上水平的實施意見》,與?。ɑ洶l[2010]16號)文件相配套,目前正在修改、完善當中。
2003年梅州專門設立了梅州市中小企業局,實行“一套人馬、兩塊牌子”,為正處級建制,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個單獨設立指導、協調、服務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職能部門的地級市。
為加快建設市中小企業服務平臺,我們還成立了服務平臺建設工作的領導機構,整合社會公共服務機構100多家,并與250多家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,為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服務平臺。
為不斷提升企業家素質,我局每年都制訂詳細的企業人才培訓計劃,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小企業各種人才培訓服務,不斷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。2010年先后舉辦了企業上市融資、電子商務知識、現代企業管理、企業法律知識等10多期培訓班,培訓人數達2000多人次。
但是,由于受地方財力和地域優勢不明顯等客觀因素的影響,主要還存在人員編制不足、工作經費緊張、工作推動難度大等困難。如在設立專項扶持資金方面,市一級相對好一點,但資金依然有限。具體到縣一級來說,扶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專項資金幾乎沒有,大部分縣還是空白。
贏周刊:梅州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么?
涂禮俊:當前,梅州的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,主要存在人才、融資、信息化、管理、信用、創新、戰略七大瓶頸,主要的還是融資和創新瓶頸問題。
在融資方面,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起點低、原始積累少、造血功能偏差,再加上市場動蕩、經營不善、利潤下降,造成在產業轉型升級和新產品開發方面缺乏足夠資金支撐。同時,各家商業銀行也逐漸加大了防范金融風險的力度,信貸審批權限上收,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了大集團、大企業,一些成長型中小企業由于財務管理不夠規范,銀行信用等級偏低,缺少有效抵押和擔保,要想從銀行這個渠道獲得融資看來比較困難。還有一個就是經主管部門登記備案的全市17家融資擔保機構總體規模偏小,重新規范整頓后,獲得融資許可證且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上的只有6家。
在創新方面,我市現有中小民營企業中,科技含量高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占有率高的品牌產品、名牌產品較少。同時民營企業主接受正規學歷教育的也比較少,缺乏創新意識、專業知識和現代科技知識。部分民營企業缺乏以人為本的用人理念,致使懂現代管理、有技術專長的人員外流;此外,企業在產業轉型升級和產品結構調整方面,缺乏足夠的科研經費投入,致使企業產品單一、盲目跟風和缺乏市場競爭力。